关于我们
黑客团伙制售撞库盗号软件非法牟利被刑拘
发布日期:2025-04-08 20:03:21 点击次数:173

黑客团伙制售撞库盗号软件非法牟利被刑拘

深夜,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安全警报突然响起——短短48小时内,其求职招聘App的短信验证码接口遭受1300万次恶意攻击,30多万个用户账号被非法匹配注册。随着警方介入,一个横跨技术开发、数据盗取、账号倒卖的“撞库黑客”团伙浮出水面。主犯喻某通过分析网站签名算法漏洞编写攻击程序,焦某则以3000元购得软件实施撞库,两人最终因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刑拘。这场“数字江湖”的围剿战,暴露出网络安全领域“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”的残酷现实。

一、从“代码天才”到“黑产操盘手”:撞库攻击的技术逻辑

所谓“撞库”,本质是一场概率游戏。黑客利用用户在不同平台重复使用账号密码的习惯,将已泄露的数据库(如早年某邮箱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)导入自动化程序,对目标网站发起海量登录尝试。一旦匹配成功,账号即被“收割”。例如,2016年百度云用户遭遇的“黄片塞满网盘”事件,正是黑客利用撞库软件盗取5万余组账号后实施的恶意操作。

这种攻击的“技术含金量”并不在于破解密码本身,而在于绕过平台防御机制。以北京案件为例,喻某发现目标网站的签名算法单一,遂编写程序模拟正常用户登录流程,通过频繁更换IP地址、伪造设备信息等手段规避风控系统。更狡猾的是,部分团伙会结合“打码平台”,利用人工或AI识别验证码,形成“撞库-破解-盗号”的全自动化流水线。

二、暗网交易与“数据分拣”:一条暴利的犯罪链条

在盗号产业链中,技术开发者、数据“矿工”、销赃渠道分工明确。喻某这类“程序猿”负责制作攻击工具,通过暗网论坛以数千元价格售卖;焦某等下游“打工人”则批量购买软件实施撞库,再将盗取的账号按价值分类:游戏账号用于装备倒卖,金融账号实施诈骗,普通账号打包出售给广告商群发垃圾信息。

数据分拣环节的精细化程度堪比电商运营。例如杭州“小黄伞”案中,谭某通过撞库获取2.2万组电商账号后,专门筛选出绑定银行卡的高价值账户,单组售价高达50元,最终非法牟利25万元。这些数据最终流向黑市的价格差异惊人:普通社交账号每条仅0.1元,而支付账户信息可炒至百元以上。

| 数据类型 | 黑市均价(元/组) | 主要用途 |

|-||--|

| 普通社交账号 | 0.1-1 | 垃圾营销、 |

| 游戏账号 | 5-50 | 虚拟道具交易、外挂 |

| 支付账户 | 50-200 | 盗刷、洗钱 |

| 企业邮箱 | 100-500 | 商业间谍、钓鱼邮件 |

三、法律利剑出鞘:从“小黄伞”到刑法285条

对于撞库行为的法律定性,曾长期存在争议。2017年全国首例“撞库打码案”的判决具有里程碑意义:杭州余杭区法院认定“小黄伞”软件属于《刑法》285条规定的“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系统的程序”,开发者叶某、张某构成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,使用者谭某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。这一判例明确将撞库工具开发纳入刑事打击范围,而不仅仅是攻击行为本身。

司法实践中,量刑标准与数据价值直接挂钩。根据两高司法解释,非法获取支付类身份认证信息10组即构成“情节严重”,50组以上则面临3-7年有期徒刑。例如江苏泰州某雷达币盗刷案中,7名嫌疑人因非法获取7.6亿个虚拟货币(时价2300万元),最终被判处四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
四、防御指南:别让“”打开你的数字人生

面对无孔不入的撞库攻击,普通用户亟需升级防护意识。网络安全圈流传着一句梗:“密码设成123456,黑客都替你着急。”建议采用“三段式密码法”:基础词(如诗句首字母)+专属符号(如公司缩写)+动态后缀(如月份),例如“YHSSLTX04”对应“月落乌啼霜满天腾讯4月”。

企业端更需构筑多重防线。某电商平台安全专家透露,其风控系统已引入“行为指纹”技术——通过分析用户点击速度、滑动轨迹等200多项参数,精准识别机器流量。强制二次验证(如人脸识别+短信码)、定期密钥轮换等策略,能大幅提高撞库成本。

互动区:你的账号真的安全吗?

> 网友@数码侦探 留言:“上次被盗号后,我现在每个平台密码都不一样,但总记混怎么办?”

> 小编支招:可以试试用密码管理器(如Bitwarden),或者用手写笔记在本子上(千万别存手机!)。

>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防盗妙招或遭遇,点赞最高的问题将由网络安全专家在下期专栏解答!

友情链接: